职工文苑

 » 内容
观《山海情》有感
来源:泾河工程局     发布时间:2021-02-22     作者:吉华俊   点击量:次     分享到:

《山海情》是一部以展现闽宁镇发展历程为命题的电视作品,该剧讲述了宁夏西海固的人们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对口帮扶下,不断探索脱贫致富路径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金沙滩的故事。

剧中的涌泉村是宁夏山区一个严重缺水贫困小村庄,从村子的名字可以看出村民对水的渴望,村民把对水的希冀依托在村名上,包括剧中人物的名字上:喊水、水花、水旺,正因为缺水所以这些东西成了村民的一种寄托,多少人因为走不出山区,因水致贫,因水而困。可当扶贫政策来临,让他们移民吊庄时,面对如此机会却没有人愿意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得从西海固这个地方说起。

西海固,位于宁夏省的南部地带,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海源、固原、彭阳、隆德、泾源等六个县市的统称,可是在1972年,这里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用剧中懒汉李大有的话来说我在家吃的是土,在那吃的是沙子,土比沙子细啊,我还好消化一点,那地方用轿抬我,我也不去了。那既然这地方这么苦,为什么还要移民,把人弄到戈壁滩上开荒,吃苦?因为扶贫,光是给物资是不行的。这只会让贫困户越来越懒,越懒就越穷。涌泉村的81只扶贫珍珠鸡,被村民偷着吃的只剩下1只。许多人,宁愿在家里吃救济粮,也不愿意自己动手改变现状。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村民走出去,走出山区,以宁夏福建扶贫一对一帮扶政策为支撑,在平整但贫瘠的土地上,用汗水浇灌土地,用劳动建造村庄,将古板陈旧的死水抽出去,把开放新兴的活水引进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回避道阻且长,每一步向前都凝结着真实汗水

剧中很多情节都让人很有感触,不渲染苦情,每一处困境中都看得见真实梦想发光的样子马喊水、马得福对返逃吊庄户的动员,这是让老一辈走出去第一步的阻力;马得宝、李水花等人的第一次逃离村子闯社会,这是新一代走出去第一步的尝试;孩子们想要跑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动因是为了脱离穷苦但画面里,一众人奔向火车的镜头拍得极美,年轻人在山间的跳跃、奔跑壮丽直戳人心,这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得热烈又灿烂。白麦苗等村民借助闽宁合作外出福建打工,马得宝在教授的帮助下种蘑菇,包工程三级扬水站的投用,闽宁镇的建成,李老太爷等老一辈终于在现实面前、在对未来的期盼面前的妥协,最终整体搬迁,新一代老一代人在此刻达成共识,因为这关键的一步,迈出去,便迈入了不一样的山海,迈向了不一样的明天。

《山海情》一个在脱贫攻坚的时代旋律中、在闽宁模式背景下,塞上江南正在逐步实现的剧集这部剧与其说是一个主旋律的扶贫剧,倒不如说是一个针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模板,它给观众带来的是一个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改变顽固守旧的思想,如何改掉慵懒松散的作风,走出原本束缚眼界的囹圄,解开原本约束思想的桎梏,即使前方的路充满未知,但是迈出去就有无限可能在艰难困苦的现实主义里,注入饱含希望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故事,用绝望之中有希望告诉观众,政策科学、干部作为、帮扶人真心、群众努力淳朴,这样凝心聚力同向而行,是真的可以遇水架桥、逢山开路。泱泱大楚,八百年,不正是靠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这股精神,才能在战火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傲立群雄,百年不衰。剧中移民吊庄是困难的,缺水、少电、山高路远、风沙漫天、村民有认知局限,扶贫的难,是自然环境、基础建设、人文观念的多重恶劣可是如果不迈出这一步,辈辈代代都会受穷。那些说穷但是饿不死的懒汉李大有式人物,他们这种逆来顺受的情绪只会让人在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沉沦。在当今的生活和工作中又何尝不是,创新和探索总是存在困难和风险,但是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对生活探索的涓涓细流如果不能汇聚,没有冲出去的信念,就只能困于舒适圈变成内陆盐碱湖,只有那些勇于探索、坚定信念、不畏险阻的溪流最终才能汇入大河拥抱大海。

《山海情》里,一次次道别都让人落泪,不靠刻意煽情,而是交代一个事实——有人来有人走,有人接续奋斗,中国的脱贫攻坚从来不是一蹴而就,是真真正正几代人凭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定有我的精神,走到山长水阔逆风的方向总是难走的,但逆风的方向又是更适合飞翔的,只有被逆风打磨出坚实的臂膀才能在生活的暴风雨来临前以更从容的姿态继续飞翔。

编辑:     责任编辑: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