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文苑

 » 内容
引泾灌溉的遐思
来源:张家山水库管理处     发布时间:2023-10-19     作者:张延龙   点击量:次     分享到: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眼下,各地正在通过多种途径活化历史文化遗产,让百姓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

2023年6月4日CCTV10套科普栏目《解码科技史》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从郑国渠到泾惠渠,讲述了关中平原从盐碱之地,到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两千多年千百年来的丰收美景。讲述着劳动人民兴利除害、科学治水的历史故事,书写了中国水利史上的光辉篇章。

治国必治水善治秦者先治水郑国渠的灌溉面积约今115万亩,按照今天的灌区规模划分也属于大型灌区,当时的亩产一钟约今250斤左右。郑国渠为中华民族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汉白渠兴建为汉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灌溉效益更是超过前代,所谓“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唐代郑白渠鼎盛时期灌溉面积达100万亩。唐修郑白渠,灌溉繁华盛景,奏响贞观长歌。1932年,中国近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在原郑白渠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兴建了现在的泾惠渠。民国泾惠渠的灌溉面积达到59万亩,其所产的粮食、棉花等源源不断输送到全国各地,特别是有力支援了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先后多次组织对灌区进行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基础设施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灌溉面积达146.5万亩。

郑国渠的水利科技主要体现有以下几点,一是取水口选择科学。郑国渠首选在瓠口,充分利用了水力学、水流学的基本原理。泾河在此形成一个葫芦状的河曲地貌,并且西岸凸,东岸凹,同时泾河峡谷有大量的巨石。依靠人工措施将这些巨石连接起来将水分流,一部分水进入大渠,一部分进入河道。二是采用横绝技术,扩大水源。郑国渠经过几条自然河流,这些河流由北部山原发源向东南汇入渭河的,与自西而东的郑国渠不可避免地形成交叉。《水经注·沮水》记载,郑国渠“绝冶谷水”“绝清水”“沮水合”,即是将沿途与渠道交叉的各河流“横绝”,吸收而过。三是设计比降小,流程长,控制面积大。郑国渠大致沿海拔450-370米的高程,自西向东,循北原而行,修建在渭北平原二级阶地的最高线上,长度126.03公里,首尾高差80米,渠道平均坡降为0.64‰。四是采用淤灌技术,改良土壤。郑国渠并不是一般的引水灌溉工程,而是具有淤灌压碱性质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我国农田灌溉技术上的创举。郑国渠“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从而收到灌水、肥田、改良盐碱地一举三得的好处。

郑国渠灌溉工程及历代引泾工程,非常重视管理工作。汉代以来,设置有管理机构。汉武帝元鼎二年设有水衡都尉,白渠在三辅都水管理之下。当时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灌溉管理制度《水令》。《汉书·儿宽传》:“宽表奏开六辅渠,定水令以广溉田。”唐郑白渠渠道工程更加完善,管理更加规范。渠首到三限闸为总干渠,总干渠下设置了太白、中白、南白三条干渠,故又称三白渠。支渠以下设有斗门,还有若干退水、泄水设施,每渠、每斗设有渠长、斗长。

唐代中央政府颁布《水部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水利法典。《水部式》许多规定针对郑白渠制定的,诸如灌溉管理组织、用水制度、处理用水纠纷等都列入了条文。唐代的水能利用非常普遍,在渠道上设有碾硙,用于磨面等。同时提水灌溉得到发展,政府制造了大量的水车发给老百姓用于灌溉。

丰利渠进步主要表现在引水口设置有闸门,并刻有标尺,可以调节水量。在灌溉管理上,更加细化,分水须有各县派人现场监视,确保公平。明代的渠道管理分为官渠和民渠,渠道管理较为严格,现存天启年间的《兵巡关内道沈示》:如果有牛羊破坏渠岸,导致泥土落入渠内的,凡牛两头,羊十只以下的,管水员可直接可以宰杀,自行处理,牛羊的主人不得追究。清代的龙洞渠的管理,也有新的发展。

历史上,引泾灌区的管理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无疑对全国水利起到了示范作用。后世的许多水利工程管理,借鉴了唐郑白渠的管理经验。民国泾惠渠的规划、测量、设计、施工全部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电力、水泥、轨道运输都得到了应用,树立中国大型灌溉工程的样板,得到了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体现了秦人治水、历尽艰辛、百折不挠、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勇气,形成了“造福当代、泽被后世、顺应天时、以尽地利、人水和谐、利国惠民”的水文化核心价值。

郑国渠工程浩大、地形复杂,10万人历时10年建成,在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建成这一伟大工程非常人难以想象。特别是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放弃高官厚禄、勇克时艰,建成泾惠渠,解黎民于倒悬,孕育了以“做大事不做大官,求实际不图虚名”为核心的仪祉精神,对陕西水利人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激励着一代代水利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学习历史知识,了解世界灌溉遗产郑国渠遗址承载的文化与历史信息,理解国家民族的发展历程,探寻人类社会的过往与将来。可以说,郑国渠遗址及其背景环境赋予了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巧妙地搭建起一座连接公众与文化遗产的桥梁。那些斑驳却依稀可见的石碑记载的人与事,那些沧海桑田与昔时日常使用的古渠,往往是先前不为很多人所知晓。让这份人类记忆更加清晰起来。它让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多了几许仪式感,让公众在对历史的回望、了解和敬畏中,收获更多的族群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郑国渠正在从沉睡中醒来,从沉睡千年走向大千世界,穿越岁月的长廊,走进今天百姓的视野,定格为新时代的文化风景。我们深知每一滴水的来之不易,更了解农民对灌水的殷切希望。灌区对灌溉设施不断完善,斗渠和分渠也都做了防渗漏,土渠进行了硬化改造,力求将水的损耗降至最低。如今泾惠渠建成通水已有90多个年头,过去农民靠天吃饭,遇到大旱,便会减产甚至绝收,日子过得非常恓惶,将土地撂荒;如今,只需要打开门,引来的泾河水便会从渠道中流出,在旱期也可以保证灌溉用水,保证粮食产量,村民们又有了丰收的底气,许多撂荒的土地又开始了耕种,重现生机。

学然后能行思然后有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讲话精神,延续郑国渠历史、传承郑国渠文化紧紧围绕农业灌溉、水力发电、城乡供水、党的建设、项目管理、企业经营“一体两翼三支撑”总体布局,深入推进灌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快构建节水灌溉、设施完备、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数字赋能、管理科学“六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灌区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编辑:     责任编辑:     审核: